历时7年,央妈的DC/EP终于进入倒计时阶段了。
最近一周,中国人民银行主导开发的数字货币DC/EP已在中国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开始内部测试,并开放了深圳、雄安、成都、苏州四个网点参与测试,后续其他几个大型国有银行也将陆续开放内测钱包。
与此同时,以新兴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为我国即将发布的DC/EP的发行和使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并最终服务于我国的数字经济战略。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范围框定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其中,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是新型基础设施中的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资本金融系主任胡继晔教授对金色财经表示,央行数字货币的落地,可能涉及的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安全芯片,网络安全设施等。
DC/EP全产业链
结合央行方面的历史表态,不难发现,DC/EP有以下几个特点:1,是M0替代;2,与银行账户松耦合;3,可控匿名;4,双离线支付,摆脱网络束缚;5,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有望参与DCEP分发与落地推广。
另外从央行系统研发机构提出与数字货币相关专利来看,我们也能发现一些端倪。
目前,央行系研发机构主要有三家: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及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它们在2016-2019年间共提交了97项专利。其中,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是三家机构中专利数量最多的,从2017年到2019年间共申请了65项专利(占总数的67%)。从功能分类来看,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专利多集中在顶层设计(11项)、应用层面上(34项),其中交易兑换15项、钱包设计19项,占到了总专利数量的69%,还分别有两项设计和银行间结算、区块链相关,还有一些专利与身份管理等技术相关。
基于此,从发行到流通阶段,从技术到银行再到用户,参与到DC/EP 产业环节主要分为以下七个方向:银行IT 改造、数字身份认证、第三方支付、离线支付、ATM 机对DC/EP 的支持、数字货币钱包APP(改造或新开发)、密码保护等。
与DC/EP逐步落地相相呼应的是,二级市场的数字货币概念股的应声上涨。尽管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经表示,网传DC/EP信息为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测试内容,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但这并不妨碍资本市场追捧数字货币。
根据同花顺(300033,股吧)数据显示,4月16日,数字货币概念指数放量大涨6.90%,之后略有回调。今天数字货币概念股小幅拉升1.16%,其中25家机构上涨,2家涨停,包括广电运通(002152,股吧)与恒宝股份(002104,股吧)。
DC/EP里的新基建
显然,有关DC/EP的相继测试与落地,正在引领数字经济时代到来。而数字经济的基础又以新基建为主要动因。
“新基建”能够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因为它不但能够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支撑新型服务业和新经济,同时拉动强基工程(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和新技术)和新四基(自动控制和感知硬件、工业软件、产业互联网、云平台)的发展。其中,大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动能;工业互联网以智慧工厂为目标,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数字经济的新动能和智慧社会的支柱;5G网络建设将有助于培育繁荣的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技术产业,间接带动数十万亿元的经济总产出,为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人工智能的到来使得AI芯片、便捷高效的云服务以及应用开发平台的深度学习框架成为新的“基础设施”,拓展数字经济外延并丰富其内涵。